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
4月4日,中方发出反制措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文称,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此外,商务部、海关总署同时出手,包括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暂停6家美国企业产品输华资质、将11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对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产业竞争力调查、在世贸组织起诉美“对等关税”。
4月7日,假期的第一个周一,全球股市率先受到关税问题牵连,全线大跌,可见关税引发的经济贸易矛盾十分显著。
直销产业作为商贸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分支,在这次汪洋波涛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跨境电商产业又会面对哪些可能的风波?
关税战的焦点主要释放在进出口贸易板块,包括可能涵盖的产业有原料市场(保健品和化妆品等)、终端消费品市场、电子产品市场、纺织产业等。
对于直销产业来说,多数拿牌企业包括美资企业都已经在中国境内有着成熟的工厂和生产环境,中国本土化经营十分友善,内循环结构稳定且具备较强的多元创新能力,比如康宝莱,安利,如新。
实际上,面对早已有征兆的关税战,不少企业已经弯道超车,规避了这些风险。例如,安利在越南的工厂已承接部分对美出口业务,降低关税敏感度。
总的来说,进入中国的成熟直销企业受到关税战的影响较小,可能存在进口原料成本的增幅(若存在)、进口产品和原料供应链压力加大(主要可能凸显在发货时间上)的细微影响。
相对来说,反而进口跨境电商和出海寻求国际板块的拿牌公司可能受到更多波及。
比如美资进口跨境电商公司,产品和原料可能都来自美国所属地,由于本次关税风波,成本突增,供应链环节压力加大。
另外,跨境电商企业在刚进入中国境内时,可能涉及一些经销商在境内二次销售产品,主要原因是初入境内,市场不大,够不上大仓库走正规供应渠道,先期战略只能以代理商开局。
但根据中国现有法律规定,进入中国的跨境产品进行二次销售,可能会出现税收缴纳的严重问题。而该偷税问题多为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面临最严峻的难题。
回到焦点关税战的话题上,美资跨境电商,特别是不成熟,不具备大仓的平台将更加艰难。
建议具备实力的美资跨境电商平台要有前期巨量投资的心态,方能在目前的局势下,在中国市场争取到自己的位置。
非美资的跨境电商正好相反,可能在目前的局面下反而能吃到一波红利,比如艾多美、PM。他们既具备完善的仓管供应,又能在国际局势锋芒相对的关键时期,拿到中国政务的呵护与关注,无论是从经营流程,还是战略契机方向看都有较大的优势。
再来看出海寻求国际渠道的拿牌公司,他们主要面临美国所属的关税制裁问题。相对的,出口到美国所属和相关的区域的难度将增大,成本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也将增加。
建议出海企业锚定一带一路区域的国家,另外,可建设岸仓储网络,即在目标市场200公里半径内布局微型仓储中心,减少供应链压力。
还可以将部分国家地区作为出口跳板,参照安利越南工厂,曲线出口。
关税战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蕴量出了新一轮的全球金融风暴。最大的次生危机是打击了消费市场的信心,阻碍了经济活力加速释放的可能。
直销产业作为灵活的就业群体,在乡村振兴、技能成长、品质消费驱动、渠道成本压缩等板块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且具备成熟的商业生态。
在关税战的今天,直销产业能够承载巨大的商务能量,并在接下来的时代中承担踏实的责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纪实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