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提振直销市场消费信心,优化直销市场消费环境,充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配合市场监管总局《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实施,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特举办“2024年度直销企业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案例”征集活动,结合消费者和专家学者的评议意见,最终产生25个直销企业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案例。正式的创新案例名单并将于3月上旬公布。
现将征集到的“2024年度直销企业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案例”陆续发布,敬请读者朋友在“写留言”处留下宝贵意见。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身于健康事业,致力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改善国民健康水平。安利公司作为一家深耕大健康领域多年的企业,凭借在营养健康领域的专业优势和创新实践,积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已成为推动全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一、久久为功,持续投入终见成效
“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是一个绵延十余年,紧跟国家政策方向、持续升级迭代的全面健康素养提升项目。
早在2012年,由安利公司携手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发起的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项目开创了大规模公众营养教育的先河,10年间,项目走进了全国上百座城市,举办了40多场专家研讨会,开办了80多场营养大讲堂,线上线下覆盖上亿人。
2012年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在京启动
2022年,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实施,“营养中国行”全面升级为安利纽崔莱“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计划”。从营养知识的科普教育,到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从“知健康”(传统健康教育知识科普)到“行健康”(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健康中国行动中“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倡导“人人行动”的重点。
2022年安利纽崔莱“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国民健康素养提升计划启动仪式
二、政府、媒体、企业、专业机构全面联动优势互补
安利纽崔莱“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项目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健康科普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在政府方面,该项目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作为指导单位,确保项目的方向与国家政策方向契合。
在专业机构方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等健康领域权威机构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在媒体传播方面,为了保证科普内容能够辐射到最广阔的公众群体,安利纽崔莱“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项目支持了央视一套和央视十套的《全民健康大会》、央视新闻《健康公开课》、央视四套《健康中国行天下》、北京卫视《养生堂》《大医生》、得到《人均老师·健康行动季》等多个权威媒体栏目,截至目前,累计覆盖已超4亿人次。
三、打通线上线下,提升公众健康的“获得感”
如何让公众长期保持对于提升健康素养的热情,安利纽崔莱“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提出了创造性的解决之道。
2022年,安利公司发布了“我们行动啦”小程序作为线上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平台,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健康知识课程、实用的每日打卡工具、专业的阶段测试评估、有趣的组队互动通关模式,鼓励全民组队克服打卡惰性,相互督促交流,收获志同道合的健康好友,共同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安利纽崔莱“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健康生活方式科普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安利公司营销人员组建的“大健康社群”亦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安利公司于2021年启动大健康转型,其中重要的举措即是与中国营养学会共同开展健康认证培训,共有6万多名安利营销人员获得了“营养健康顾问”认证,他们在全国各地组建了数十万个大健康社群,在社群中普及健康知识,并且带动周边的人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健康社群依托“我们行动啦”健康推广平台,动员了近百万公众共同奔赴健康,而切实的健康成效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公众持续学习、持续行动的动力。
安利纽崔莱“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健康讲座活动
线上有平台,线下有阵地。自2021年起,“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项目也在全国各地推动了“健康促进科普基地”建设,使得各地公众有固定的健康知识学习、健康成果交流、健康活动组织的根据地。截至目前,“健康促进科普基地”已在全国96地建立并在持续建立当中。
四、成效喜人,切实推动公众健康状况提升
依托安利纽崔莱“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项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围绕健康生活方式六大维度,应用定性及定量的调研方式,对“我们行动啦”微信打卡小程序用户进行干预,并开展健康素养现状、痛点、提升变化的调研监测,最终发布《国民健康生活方式洞察及干预研究报告》。
报告研究成果显示,公众健康困扰与不良生活方式高度相关,健康社群被证明是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和健康状况改善的有效干预形式。
在未来,安利纽崔莱“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项目将持续联合社会各界协力创新,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科学、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还为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社会支持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重要的社会价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纪实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