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3个世界传统医药日。199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会议一致通过了以“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为主题的北京宣言,并建议每年的10月22日为世界传统医药日。设立世界传统医药日这样一个国际日,不仅是表达对世界各地传统医药文化应有的尊重,而且体现了我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和关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瑰宝,有着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防治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必将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大有可为。
中医药学逐步形成
系统完善的疫病防治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西汉至今,中国历史上发生过350次以上的瘟疫流行,因为中医药的重要贡献,中华民族转危为安并不断增强免疫力。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等众多古代典籍,形成了较完善的疫病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医学对于疫病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防治方法。
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结核、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非典、新冠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通过传统医学典籍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更是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
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注重整体认知,注重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是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天人合一”体现了整体系统的观念;“辨证论治”体现了辩证的思维。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医药文化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逐渐构建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辨证论治、性味归经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阴平阳秘、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念,“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的防治原则,“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合”的养生理念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体系,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基石。
发挥“治未病”的
独特优势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治未病”是中医理念的精髓,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当人体内已经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未显露病象,或已有显露但尚未确认病症的情况下,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运用中医进行干预,可以阻止“风起于青萍之末”,防止疾病加重。
自古中医就有寓医于食,药食同源的说法。很多保健食品的中草药原料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能,例如虫草,可补肾益肺、不热不燥、阴阳并补、偏于平性,普遍适用于普通人群。在各种疫情期间,虫草(虫草菌丝体)等相关的营养保健食品就可以起到“辅助正气”的作用。例如灵芝,《神农本草经》中将灵芝列为上品,调气血,和阴阳,平补五脏,扶助正气。通过保健品补足正气,不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疫疠“治未病”,而且可以提高人体的整体健康素质,进而提升生命质量。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让中医药造福人民,满足广大群众希望就近享受预防、保健、康复等中医服务的现实需求。同时,还要倡导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全方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驾护航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于智敏教授和天津和治友德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韩金明先生联袂主编的健康养生指导书籍——《养生理论应用枢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指导养生,以养生为载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为特色,通过对相关养生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梳理,总结提炼,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使其在指导思想、基本理论以及实用技术方法上逐步趋于完善和提高,进而构建了以德友治和为养生四大支柱,以饮食养生、行为养生、心理养生为三大原则,以通、调、补、养为四大基本方法的养生理论应用体系。
让我们将每个人身心健康的个人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融合,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让我们科学养生健康一生,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一同享受科学养生带来的美好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纪实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