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的真相(大健康观察)

21.png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在我国,最常见的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等。

日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诺辉健康联合举办防癌科普活动,聚焦癌症防治知识,倡导高风险人群早防早治。

癌症为什么会发生

有人说“每个人身体里都有癌细胞”,这是危言耸听吗?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每个人体内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发生了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这些异常细胞有发展成癌细胞的潜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指出,致癌因素十分复杂,包括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大部分癌症是人体细胞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基因损伤和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

“大家不用过分担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免疫监控系统。”詹启敏强调,尽管每个人体内都有“前癌细胞”产生,但这些错误细胞会被修复、纠正或被消灭掉,发展成恶性肿瘤的情况是极少数。

“癌症发病率升高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是年龄的增加。如果活得足够长,每个人都可能得肿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说,统计显示,癌症的发病率在四五十岁以后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因此年龄增加是患癌最重要的因素,随着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癌症发病率的提高也难以避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知。

如何预防癌症

癌症能预防吗?“当然可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癌症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王贵齐指出,通过远离烟酒、规律起居、合理膳食、保持健康心态等,就可以预防1/3的肿瘤发生。同时,有些癌症例如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在早期不仅可以治疗,还可以治愈。此外,通过规范化诊疗和多学科诊治,也能提高其他1/3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从来就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肿瘤。”王贵齐强调,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缓慢的过程,就国内高发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来说,从身体正常到出现癌前病变、早期癌,最后发展到有临床症状的中晚期肿瘤,整个过程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如果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及时做筛查进行预防,能在很大程度上远离肿瘤。

防癌怎么抓住“无症状期”

出现什么症状应该去做肿瘤筛查?

“几乎所有的肿瘤早期都没有典型症状,在我们自认为很健康的时候,就要主动进行早筛早诊,及时发现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王贵齐强调,高风险人群更需要重视早筛早诊,如果有肿瘤家族史,到40岁时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主动做进一步的检查。例如,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有:饮食重口、多油低纤维,抽烟、经常饮酒、缺乏锻炼、超重和肥胖、年龄大于40岁、有肠道炎症史、有大肠癌的家族史等。

“当有症状再去就诊发现肿瘤,往往有50%的人失去了根治性治疗机会。”张凯说,要想获得根治性手段,就应该在无症状健康期去发现并治疗,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或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主动参加筛查。

“若有家族史,患肿瘤的概率会高一些。有5%—10%左右的患者会因家庭遗传而有这方面的缺陷,而90%以上的患者是因后天饮食起居的习惯、情绪管理不好等引起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指出,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重要的致病因,它存在于感染者的胃液、唾液、粪便中,可通过口、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水源等途径传染,因此要大力提倡公筷公勺,“即便在家吃饭,也应使用公筷公勺,每个人最好用自己的固定餐具。此外,筷子的清洁、消毒、防霉也很重要,建议每三个月更换一次。”

什么癌前病变需重视

“为什么很多肿瘤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重要一点就在于‘晚’字。”王贵齐指出,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患者生存时间越长。

有的患者每年都进行体检,等发现癌症时为何仍然到了中晚期?张凯指出,一些常规的健康体检难以发现早期肿瘤,因此要定期进行更有效的防癌体检。目前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这六大肿瘤,包括宫颈癌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大部分都有确切的筛查手段和适宜技术。比如肺癌,可以选择胸部低剂量螺旋CT,乳腺癌可以选乳腺触诊+钼靶+超声进行筛查。

哪些病变是癌前病变?“很多人说息肉就是癌前病变。息肉是消化道黏膜上隆起的物质,可能是有炎性的,也可能是肿瘤性的。”王贵齐指出,肿瘤息肉分良性、恶性,若是炎症息肉,它发生肿瘤的概率很低,可以不做切除;若是肿瘤性的病变,尤其是进展的腺瘤,它发生癌变的概率非常高,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

一提到胃镜、肠镜检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方便、不舒服。“先要明确一点,并不是胃肠道不舒服的人就都要去做胃镜、肠镜。现在我们有非常有效的分层技术,可以通过初筛先来判断是否需要去做胃肠镜。”王贵齐介绍,比如有问卷调查,有便潜血检测、基因检测等无创技术,这些老百姓居家就可以检测,不需要到医院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如果初筛发现确实是高危人群,这时候再去医疗机构进行胃肠镜的精筛诊断和治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纪实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0)
FullFull
上一篇 2022年4月21日 下午9:06
下一篇 2022年4月22日 下午4:17

相关推荐

  • 今日清明:清明时节防病养生 这些问题要注意

    今日我们迎来清明节气。“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得名。清明时节,气候多变,且常阴雨绵绵,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清明养生需注意疏肝与祛湿。”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统诊疗中心主任王庆波介绍,春季五行属木,人体五脏应肝。清明正是自然界万物复苏,树木生发、繁花似锦的时节,也是人体肝脏最容易郁堵和肝阳上亢的季节,故疏肝助生发是清明…

    2022年4月7日
    00
  • 新冠病毒因何不停“变变变”?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报告了我国首例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型BA.2.12.1的境外输入病例的具体情况。这一病例系入境广东省广州市的境外旅客,已被转送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第八医院接受治疗。 截至目前,已有多国报告发现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12.1、BA.4、BA.5和重组变异株XQ、XE、XM。奥密克戎持续“进化”令人困扰,那么…

    2022年5月27日
    00
  • 和治友德|世界肝炎日:别让肝病“肝”扰健康

      纪实网讯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近年来,肝病在全球变得比较普遍,发达及新兴国家均受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肝炎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3.25亿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2015年,病毒性肝炎共造成134万人死亡。而我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8600万。目前,世卫组织已将病毒性肝炎列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病毒性肝炎是…

    2021年7月28日
    00
  • 新时代河南分公司成功举办健康科普巡讲

    为助力市场发展,提振市场士气,11月15日,河南分公司在安阳成功举办“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弘扬中华养生文化”健康科普巡讲。公司专家组成员刘天鹏及来自安阳市场的新时代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2023年11月20日
    00
  • 和治友德 |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野生动植物投融资 投资于人类与地球

    据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官网发布,2025年3月3日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World Wildlife Day,WWD)主题为“野生动植物投融资:投资于人类与地球”(Wildlife Finance: Investing in People and Planet)。

    2025年3月3日
    00

联系我们

  1341959034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913781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