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匡贤明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经济的平稳运行,是市场主体重要的宏观环境。受益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基本面,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态势。不久前公布的10月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平均来看,近两年多数指标均有所加快。
与此同时,受疫情多地散发以及国际价格形势影响,短期经济客观上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这些压力越来越多地传导到市场主体身上。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低于临界点。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并且都在9月份的基础上走低。PPI持续扩大与CPI保持低位并存,两者“剪刀差”持续扩大,10月份达到12个百分点。需求下滑与成本上升的两端压力同时出现,直接挤占了企业利润,影响了企业的市场预期。从中小企业看,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三季度为86.7,比上季度下降0.5个点,低于去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水平,处于去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因此,对于面临的下行压力,有关方面应有充分的判断。
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增长仍有巨大潜力,有一些增长点有待发掘。一方面,我国市场主体已超过1.5亿户,有着完整的产业体系,供给端有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仍处于升级之中,受疫情冲击的消费处于逐步修复中,需求端也有巨大潜力。依托这样的基本面,应对增长中面临的新挑战,需要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也需要加快推出改革实招,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多措并举做好保市场主体的大文章。
第一,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比如,PPI与CPI同比涨幅倒挂,加大了市场主体的经营压力。可考虑根据不同行业具体情况,把PPI与CPI倒挂指数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支持政策,解决市场主体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
第二,加强对经济政策调整的沟通。一方面,面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有必要调整优化相关政策;另一方面,相对平稳的政策环境对于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也十分重要。关键在于把握两者的度。笔者以为,对于某些领域需要政策调整的,要充分考虑市场主体预期的因素,做好政策模拟,充分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加强与市场沟通,避免某些政策调整看上去过快、过急等,使政策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第三,在改革上进一步出实招。这是稳企业预期最关键的,也还有很大空间。如果说市场主体是参天大树,那营商环境就是空气。空气不断净化优化,树木就有可能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为此,要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给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企业稳则市场稳,市场强则经济强。这就需要适时启用政策工具箱的备用工具,用改革放大其效应,立足短期,着眼中长期,积极引导好市场主体的预期。
免责声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纪实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