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网讯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今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大江南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画卷依次铺展,“买全球”“卖全球”渐成新风尚。
国际消费中心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强大的消费实现、引领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部分城市消费规模大、发展快、潜力足,国际化程度显着提升,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具备培育国际消费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锚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新航向,5个城市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措施有力。上海发挥大市场大流通优势,形成万商云集的消费供给,着力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全球消费目的地。北京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地标,提出全面实施消费新地标打造、消费品牌矩阵培育等“十大专项行动”。立足湾区大市场、大消费、大制造、大服务优势,广州正协同港澳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和枢纽城市,天津围绕河、海、港、洋楼等城市特色,补短板、强基础、建平台。重庆提出建设国际购物、美食、会展、旅游、文化“五大名城”,打造富有巴渝特色、辐射西部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些举措既有地域特色,又融入全国市场,有助于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当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非一日之功。首先,要聚焦“国际”,努力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面向全球企业、全球商品和服务、全球消费者,进一步扩大开放,培育一批全球消费的目的地和制高点。其次,要紧扣“消费”,全力打造消费升级的新高地,全面提升城市商业环境和消费水平,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打造若干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风向标,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最后,要突出“中心”,不断强化集聚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8%,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源。从长期趋势来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是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把全国市场的消费潜力激发出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内需基础。同时,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将提升中国在国际消费市场的地位,以高品质的消费引领国内供给侧的优化升级。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最主要、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再上层楼,消费升级大潮迭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将加快消费市场提质升级,提升城市消费能级和国际化水平,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纪实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