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法院对被告单位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被告人束昱辉等12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一案依法公开宣判,认定被告单位权健公司及被告人束昱辉等12人均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权健公司被判罚金人民币1亿元。
束昱辉获刑9年,罚金5000万元,当庭表示认罪服法。
不少细节在最近几天逐渐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不少曾经的谜团也得到初步完整的解答。即使有些答案还不是那么清晰,但通过案件刑法的定罪,基本也可以反推到事实的真相。
多数人在意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
为何案件中没有出现夸大虚假宣传的定罪和处罚
根据律师表示,这说明此前涉嫌的虚假广告罪与束昱辉等人的传销罪切割或另案审理,或未达起诉标准。因此本次定罪处罚以传销案件为主。
为什么是九年,这个量刑是轻还是重?
根据网上舆论反映,绝大多数网民普遍认为是偏轻的,当然这是民生的感觉,并非法律法规的量刑标准。
早在束昱辉被批捕时,坊间就对其可能被判多少年有所猜测。
首先考虑的是以什么罪名定罪量刑。2019年1月1日,天津市公安机关对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和虚假广告罪立案侦查。有熟悉公司法的律师表示,根据《刑法》的规定,组织领导传销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年以上,起步的时间有了,但上不封顶。至于为什么被判了九年,宣判中显示认定有从轻情节:“被告单位权健公司及被告人束昱辉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悔罪”。据我国《刑法》,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此外,束昱辉当庭表示认罪服法,据《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人民法院对自愿认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关于金额处罚,权健宣判后,有网友评论:对于“百亿”企业来说,罚款一亿是否过轻?庭审中提到,对被告单位违法所得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此外,其部分违法所得已追缴在案。但具体违法所得是多少,尚待披露。因此,这个处罚的金额仅仅指案件的处罚,实际上对于非法所得都有充足的理由追缴至国库。
权健王永智是公司高管?他的身份对定罪有多少推动作用?
此前,权健经销商曾多次面临法律审判,而对于经销商被判组织、领导传销的案件,束昱辉曾狡辩:“都是代理商做的,跟权健没有关系。我对代理商和直销员确实管理失控,他们怎么招募人员、销售什么产品我都不掌握,我控制不了他们。”
但是,这种“切割”手法未奏效。束昱辉被捕后,权健传销网络被揭开了真面目。通过“拉人头入会,逐级返利”的模式,权健发展出了近400万人的销售队伍,最多的达600多个层级,涉及300多亿元资金。网传束昱辉手下得力干将、权健高管王智永,发展下线10万余人,获利数千万元。
法庭宣判,除束昱辉以外,其他11名被告人分别判处3年至6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里提到的“高管王智永”,与《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主人公周二力(化名)、周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2年12月,为了给已经做过4次手术的周洋寻找治疗方案,周二力在北京卖煎饼的哥哥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周二力表示:“在节目播出之后,权健在北京的一个姓王的经销商找到了我们,带我和我哥哥去了(天津)武清的权健总部。”周二力认为王智永系权健公司员工,与权健有利害关系。
但权健公司后来在庭审答辩中则把王智永定位为“消费者”。他们称2012年12月,权健产品的消费者王智永通过星光大道了解到周洋的病情,王智永将周洋一家介绍到权健,权健法定代表人针对原告病情免费为原告开了15天的中药制剂。
在网络上,关于王智永的介绍里提到,其是2010年5月加入的权健,此前专攻营销领域。
实际上,之前业内不少专家认为,经销商和企业高管身份定位确实不一样,可能会对整个量刑有一定缓解作用。但通过定罪结果可以发现,无论身份是否为企业高管,传销的行为已经成立,组织传销的作用明显存在,罪名显然成立。
权健案子看来一锤定音,但留给整个商业运营环境的舆情悬念还有不少。
直销牌照还有作用吗?是否会有企业被吊销牌照?
直销牌照至始至终都有其作用,就好比特种职业执照,拥有它可以做一些特殊工作,但不代表拥有它就能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特种执照和商业科幻片中的绿卡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更何况,绿卡那是国外的事,在中国,要绝对服从国情监管。
虽然迄今,已经有大约三家直销企业的负责人算是进去了,还有一个企业家据传正在追捕,但绝大多数直销企业还是恪守营运准则,坚守责任,服从政府监管,并有较为强大的自律性。
另外,虽然WTO世界贸易组织目前略显颓势,但为全球和中国的经济贸易做出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整个外商投资运营环境还是被不少学者专家看好,至少,行业的底子和背景不会被稀释,只能说有可能重新渲染。
至于说会不会有直销企业被吊销牌照。根据知情人透露,和目前总体分析来说,是有极大可能吊销2-3家直销企业的经营许可证。
但这是否算完全驱逐这些企业离开行业还有待商榷,毕竟他们为行业做出了贡献,在公益,社会保障方面,监管沟通上也有丰富的经验和影响力。即使吊销了牌照,能否通过合法路径重新拿会直销经营许可权也是一定可能。这点可以参照大连某家直销企业,当时在申牌过程中,被取缔资格,后来通过其它公司的行政手段,获取了直销牌照。
不过,权健的定罪基本而言,对直销企业管理者深深敲了一记棒槌。直销牌照无用论一时泛滥,甚至有旁观者设想如何拿会保证金。相信直销牌照和以往一样,会给企业的行为带去约束和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入门了的企业如何做好自律。
权健经销商还在销售权健产品,是否会有后续问题?
迄今为止,权健公司并未倒闭,依然有合法经营权,权健的产品也能在市场上销售,但销售行为不能触碰法律底线。
一些权健产品经销商换了一个马甲,换了一个阵地,从线下转到线上,但干的仍是原来的勾当,使用的仍是原来的套路。夸大权健产品的功能,甚至明示或暗示权健产品的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是典型的违法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实际上,目前还在销售权健产品的人一般都是在做止损的行为。这些囤货的生意人极度想把砸自己手上的东西卖出去,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谁还会来买?若卖不出去,就一定会有维权问题,若卖得急了就会出现夸大虚假宣传。
这些问题需要媒体,政府监管和商业运营体系结合起来共同维和处理,要处理好,让经销商不吃亏,收拾烂摊子远比给权健定罪难得多。
保健品行业如何变革?
保健品行业目前遇到空前挑战,抛开直销、会销不提。真正适合保健品的渠道本就不多。包括其定价,定位人群,营销方式都需要重新变革,否则只能被淘汰。
那么该如何变革就成了很多专家学者一直思索的方向。
借用电商和社群营销借尸还魂可不可以?
短期内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保健品需要较长时间的理性消费,需要消费者对自身的健康有一定的认知和定位,需要有一定的可见结果呈现。它不像化妆品,厨卫用品,日化用品有一定的硬消费量。
保健市场本来就很狭长,而非广阔。再加上多年的品牌负面效应,更加难以舒张。除了少数几家破壳而出的保健品企业,几乎可谓全军覆没,或者苟延残喘,即使盈利,也是少数几个人赚取了整体利润。
保健品想要重新活过来,而且要被大众真正意义上的接受,需要彻底从头开始。包括价格定位,人群市场定位,从高端市场彻底走下来,用低价高质量的产品打通所有渠道,而非定位单一渠道。
保健品要攻略的市场绝对不是药品,而应该是食品。
有业内人士建议,让普通食品有一定保健功能,在低价的基础上打穿食品市场,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纪实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